在人人都用交友app的年代,老派如我,仍是靠著一條條透過真實會面搭起的人脈,建立密密麻麻的離散同志網絡,越過美東、美西到臺灣、上海、北京,華人同志就算在海外的交友社群中相對邊緣,卻總有我們自己的方法,跨過國界與海岸線認識彼此。2013年我去了上海與北京一趟,一是為了宣傳新書並更深入了解中國的同志運動,二是當時我正開始一段紐約-台北的遠距離戀情,總是找機會與女友在世界各地碰面。在上海與北京的感受是,中國的同志朋友特別熱情,或許因為與同志相關的藝文活動相較而言不如臺灣頻繁,因舞大家對臺灣與美國的同志文化脈絡非常感興趣。我們在上海新天地旁的小酒吧聊如何將星座諮詢作為一種屬於女同志的感情心理輔導;在北京南鑼鼓巷宛如舊時代臺北泰順街上的昏暗文青咖啡館,聊運動圈的八卦,才見面第一次彷彿如同已認識了十年半載的老友,在不過是一個尋常的週末晚上相聚談心。
朋友來去各個城市,我的口袋名單中總有一份不同區域的咖啡館清單,等著誰過境紐約和我聊整晚。在這個咖啡館氾濫的時代,紐約近幾年新開的店多數大同小異:精美復古的義式濃縮機、混搭不同木料的桌椅、裸露並統一上色的管線,以及開放式吧台。除了濃縮咖啡飲品必須達到一般水準外,真正能夠留下我的因素總是與人相關。Third Rail Coffee就在上班途中,座落於全曼哈頓我最喜愛的Stuyvesant Street,門口放著幾個板凳,天還沒這麼冷的時候,我總是點一個3oz的macchiato坐在外頭,和溜狗順道買咖啡的人們小聊一陣,再往地鐵走去;東九街上的Mud Spot由餐車起家,保留有東村八九零年代不具任何企圖、另類搖滾的嬉皮粗獷,比起隔街一家家簡約又明亮的酒吧餐廳,我在Mud喝它糖奶全加的大壺咖啡,感覺特別懷舊;靠近湯普金斯廣場公園的Box Kite,則是剛進駐東村一角、引領「將咖啡當調酒」的風潮,那樣小而精緻的店,若到了晚上還不想離開咖啡廳,可以與帥氣的女店長點一杯紅酒咖啡特調。在這個城市,什麼樣的慾望都能被滿足。
兩年前在上海認識的同志運動圈朋友Echo近期恰好有來紐約的計畫,時間急促,她對咖啡特別專精,為了當個稱職的紐約客,我迅速回顧心中的咖啡名單,怎麼想都缺少了一些溫度。沒有特定計畫的我們誤打誤撞,走進了東五街新開的咖啡廳Coffee Project,老闆是一對年輕的馬來西亞華裔情侶檔,碰巧也是圈內人,不到三度的關係層就連上了共同朋友。一瞬間,這間咖啡廳彷彿像是在臺北,或者上海,老闆和我們聊著她電腦工程師的過去,她在波特蘭學做咖啡的經驗,以及她如何捨棄亞裔家庭對她正規職涯的美好想像,決心將美西的咖啡文化帶到紐約。與談中,我問了老闆的伴,妳們在一起那麼久了,現在開店,一起住又一起上班,那是什麼感覺?老闆用帶著濃厚馬來西亞腔的中文搶話回答說:「我這麼可愛,她當然不介意24小時看到我呀!」她的伴立即回以一個甜蜜的白眼,我頓時覺得,這就是我一直在紐約尋找的圈內同志專屬的人情味。若有人問我:妳們一群女同志聚在一起,都在聊些什麼?我想我會說,我們不是在聊咖啡,就是在與彼此調情。在酒吧約會的文化已過時,要找到紐約的女同志,先去咖啡廳點杯咖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