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

1987年生於網路世代剛盛行的臺灣,柴(筆名)自從十三歲開始創作關於女同志主體和城市中的感情矛盾。十六歲移居美國,多年來深受北美酷兒社群文化和女性主義的影響,書寫身為亞裔酷兒的異鄉離散情感,以及全球化世代下的青年文化和反抗。柴曾是《女人迷 womany》線上誌與臺灣女同志雜誌《LESZ》的專欄寫手,現在專注書籍、電影,以及時事的評論。

Born in 1987, Wen Liu has started writing under the pen name "Chai" about queer urban desire. She has been deeply influenced by the US queer/feminist culture, and her writings addresses issues of Asian diasporic desire and queer activist counterculture. She has published two novels in Taiwan, and involved in translation, and literature and film critique work.


confession

原著小說:《一則必要的告解》 聯合文學|2006年

這不僅是一篇女同志的故事,更是所有追尋精神自由者的共同面貌。

青黃色的歲月裡,在那情感最渾沌未知的最初,對同性的情慾是一則無可明示的祕密,身體又出現抗拒生存的厭食徵兆,年輕的生命不是快意的篇章,而是不斷尋求出口的歷程。女同志詩人「柴」以自身的生命經驗刻劃詩文,在《一則必要的告解》裡,她以小說〈那些清醒的日子都在給愛錯的女孩們寫詩〉講述一段不斷於女體裡尋求棲身之處的愛情旅程;用〈血肉〉寫下一個關於死亡與重生的厭食日記。小說之間穿插短詩,用字深具衝突性,異突於語句中的字塊,打破了字行原有的秩序,像是撕裂的青春,刺痛了觀者的眼,卻如實記錄了年輕生命中的疼與痛。


原著小說:《集體心碎日記》女書文化|2012年

heartbreak

七年級同志世代的青春書寫
斷裂時空下的集體告白

繼2006年出版關於女同志情感和異鄉離散的短篇小說和詩集《一則必要的告解》(聯合文學)後,2012年作家柴第一本關於酷兒、關於情慾、關於孤獨與愛的青春自白。集合2008年至2011年在美國西雅圖所見,將美西的酷兒群像凝結成十萬字的長篇,透過描寫愛、慾望以及投入社會運動的歷程,顛覆華裔移民及女同志身份被媒體形塑的主流圖像,解開一件件女同志情慾的鈕釦,也一層一層剝除消費社會底下的和平假面。從同性戀、雙性戀至多重伴侶,從無政府主義至行動主義,作者描寫在體制縫隙下歪斜成長的青年,剝開酷兒次文化底下個人的獨白至集體的實踐,不斷地與生活碰撞以搓揉出肉身與歷史的相連。

往返於台灣及西雅圖間,作者以不同於華文書寫的筆觸,書寫同志與移民身分在美國的邊緣身分,本書透過一段段情感的鏈結,不斷裸著身體衝撞著情慾與體制,在其個人生活裡縫合了美西青年們的政治實踐。2008年中東的戰事膠著,年末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天災人禍延燒至末世之年,而青年們彷彿各自活在一個個隔離開來的時空,看似與我們無關的戰爭、全球資本的殖民與暴力,作者透過書寫使其連結至社會體制的各個層面,在斷裂的時空下,在親密和集體的悲傷中,調製治癒冷漠的草藥,拼貼倖存於末世的可能,也許「我們只能比那些憎恨我們的人,看起來更加危險並且無所畏懼」,透過這本書尋找「一種像是被洶湧的大浪沖刷也能毫不恐懼的情感。

【OKAPI】女同志戀愛教戰生存守則,柴的《集體心碎日記》


翻譯《我和母親之間:一齣漫畫劇》|2018年

原著:Alison Bechedel(臉譜出版

「母親看得見我隱形的傷口,因為這些傷口也是屬於她的。」

母女心結被《歡樂之家》的創作與出版重新觸發之後,艾莉森逐漸意識到,她的成長經驗、創作生涯、感情生活,在在受到她與母親看似親近、實則難以互相理解的關係所影響。透過自身接受心理諮商的漫長療程,以及閱讀精神分析理論帶來的啟發,她在發表《歡樂之家》的六年後,以《我和母親之間》記錄了一段更內省、更私密的心理探索之旅,讓前作中被父親的身影所掩蓋的母親,終於得以在故事舞臺的中心發聲。層次豐富、精準捕捉思緒與情感流動的書寫,被美國女性主義運動代表人物葛羅莉亞‧史坦能譽為「一本宛如由維吉妮亞‧吳爾芙執筆的漫畫書」。

《我和母親之間》中文版內頁。

《我和母親之間》中文版內頁。

 
mother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