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一名身型瘦小的中性女生,每每看見街上男人衣著邋遢,總感覺他們正白白糟蹋自己的身高與肩寬。在難以找到那類剪裁俐落、設計簡潔的成衣女裝市場中,想殺出一條適合自己風格卻又不落俗套的生路,實在極其困難。近年來,北美掀起一一陣為女身客製化西服的流行,連出櫃脫口秀名主持人Ellen Degeneres都創立起中性服裝品牌,對於非典型陽剛的族群而言,服裝的選擇似乎越來越多。然而悲哀的是,此些新品牌不是單價過高,就是樣式過於單調,彷彿花大錢治裝卻只得到「妳要去參加面試嗎?」那OL保守評價的無奈。我在大學授課多時,穿西裝外套與襯衫看似應景,然不到三十歲已感覺自己像個了無新意的大叔,等著退休並穿人字斜紋混織毛衣在家中泡老人茶。
反觀男裝市場倒是一年比一年熱鬧。紐約每年冬季的男裝品牌快閃市集「Pop Up Flea」,吸引Filson、3sixteen、The Hill-Side等男裝與男士精品進駐。自服飾、皮件、靴子,至瓷器與毛毯等家飾配件,販售品項應有盡有,整體氛圍以簡便、俐落、大量融入單寧的美式經典風格為基調。踏入現場游擊,觀察男裝流行動向與欣賞帥氣店員之外,只能自嘆沒能擁有至少能撐起最小號男裝的身材,因而與這些美好的設計無緣。更甚者,連服飾的週邊配備,都因其設計多以男性體型及生活模式為考量,故難以符合偏好中性穿搭的女性需求:機能性強大的上蠟防水帆布袋,經常因材質過重、肩帶設計過長等原因,使我至今仍遍尋不著適合日常用的款式;抑或皮製沙發椅的弧度過深,所謂「人體工學設計」,其實是為一名170-180公分的男性身體量身打造,再喜愛它典雅的質地,卻也只感到自己身體的突兀。
設計的性別,總是在細節之中。
觀察男性時尚的趨勢越久,便越容易對所謂老男人懷舊的品味反感。除了以男性為中心的品牌設計總是遙不可及之外,我非常清楚地感受到這些「紳士」的定義,說穿了就是一種「Old Boys' Club」:男人們穿著訂製衣物,聚在一塊品嚐上好的雪茄、討論週末郊區打獵、登山野炊、或者高爾夫行程,評論女性一如評比威士忌優劣,聚首只為炫耀他們的「配件」,包含女人。這些在好萊塢時代電影中令人嚮往的場景,其實是容不下女人的存在,更不用說是非典型陽剛的女人,我經常感覺自己是誤闖成人世界的小孩,不夠格體驗大叔的品味。
因為身體不符合主流時尚的期待,卻又不願妥協對美感的堅持,只能在微小的細節之中建立自己的一套邏輯:比起品牌,我更注重衣物的質料;比起流行單品,我更偏愛經典簡潔的款式;比起襯衫的花樣,我對剪裁更偏執。要在不斷汰舊換新、不「忠誠」的流行趨勢中生存,別散盡薪水買那些遙不可及的商品,找到適合自己生活態度的品味,才是真正不滅的定律。